冬至 (續)


12.jpg (32976 bytes)  冬至既然大如年,故也有守夜習俗。冬至前幾天,各家各戶就備好過食物。是日,烹魚肉蔬菜,先祭祖先,拜父母尊長,然後宴請親友。出嫁的女兒必回夫家,魚應全家大小分,食魚頭尾必須留下,用碗盛妥放置米桶中,取其吃剩有餘之意。也因為冬至大如年的緣故,節日飲食必然豐盛可口,只南北習俗不同 ,其節令食物便各具特色。北方喜歡在冬至吃餃子;南方過冬至,應節食品更加豐富;杭州一帶,從冬至起,年糕即已上市,分青白兩種,造成元寶形或如意式,取其吉利。現在人們過冬至,雖不如過去那麼隆重,但冬至餃子和冬至肉等食品還是要吃的。冬至圓子也是一種普遍的冬至食品,這是取一家大團圓過冬的意思,所以也作「團圓子」。據說,冬至吃團圓子的人家,人口不能有破喪,否則便不配吃團圓子了。身體比較弱的人會抵受不住寒冷的天氣,所以保持全家平安吃圓子的,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。

22.jpg (29809 bytes)  凡有公婆在堂的媳婦,每當冬至日一早拜見翁婆的時候,都要把準備好的鞋襪送給二老。家風嚴謹的人家,還要把做好的鞋襪,留下一點針腳,要在二老面前當場表演女紅,把預留的一部份全部完成。在從前,鞋子襪子都是婦女們自己做的,並不像今天的情形,鞋子襪子都是買來的。這種獻鞋獻襪的習俗,相傳了好幾千年,無論大陸北方還是南方,都是如此。據說,這種獻鞋襪的習俗,還是本於古人「履長」之意。但是就實際情形來說,冬至以後,氣候逐漸寒冷,作子媳的,做一雙新鞋新襪,獻給二老禦寒,這是一番孝心,比起「長履景福」的說法,更為近情近理。

  在冬至,各地方還有一個普遍的習俗,就是進補。由於在寒冷的冬天,人們需要攝取大量脂肪及其他營養所以便有進補的必要。什麼食物是冬季進補最好的補品呢?從我國各地所用進補的食物來看,真正有營養價值的食物,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價格昂貴東西。例如一碗把蒸的甜糯米飯酒,也能補充熱能。

festiv2.jpg (13461 bytes)  自從曹植寫過冬至獻襪履表以後,媳婦在冬至向家翁婆獻襪履的習俗,一直到民國初年都相沿不斷。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中說:「四方交泰,萬彙昭蘇;亞歲迎祥,履長納慶」。因此就有人稱冬至為「亞歲」在當時,由於朝廷的提倡,民間也就跟隨重視冬至有關的儀節了。

 


上一頁 | | 第二頁